这里到处是古老的涡河冲积而形成的沙质土壤,这里也以肥沃的沙土壤而得名,这里是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这里产出的苔干远销国外,这里曾经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小麦“中国古小麦”,这里也曾经是曹操少年时代生活读书的地方……这里就是谯城区沙土镇——一方悠久历史浸润的净土。
因沙壤土得名
以前,亳州农村有种比较普遍的观念,就是一般沙地姑娘不愿意出嫁到湖地(黏土地),那时候因为沙地肥沃,居民一般比较富裕。所以可以想象,沙土这样一个以土壤命名的地方应该是多么令人羡慕向往的地方。
沙土镇位于亳州市区东南,谯城区东部,涡河北岸,一般认为是因为南靠涡河境内为沙壤土得名。
沙土集紧靠涡河,以前曾被称为沙集子。据年近90的沙土集老人李士科介绍,以前整个沙土集只有一户姓沙的居民,还是解放以前从外地迁移过来的,所以沙土集的“沙”应该与姓氏没有关系。
涡河堤坝边的古遗址
由于修路的原因,我们去沙土的过程中必须绕道经过一段涡河大堤。
由于处于枯水期,涡河河床显得特别宽,虽然已经是春天,河床的野草还是一片枯黄色。汽车经过,不时惊起草丛里的野鸡。车上的人不禁为这里的良好生态感叹。
就在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欣赏涡河的时候,来自沙土的司机提醒我们到钓鱼台了。
下了车就是一个略高于涡河大堤的灰土堆,紧靠大堤。由于涡河大堤本身高于地面两米左右,所以从涡河大堤下来才能看出这里明显高于周围的田地。
这个灰土堆粗略估计有上千平方米,周围都是黄沙土,只有这里明显不同是灰土,里面夹杂着一些贝壳、碎骨、瓦片等,土堆上生长着树木,林间还种植了牡丹,牡丹估计要有10年左右,另一半是刚出苗的牡丹芽。
司机介绍,河对岸不远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三个人都合抱不过来,车上有人提议过去看
看,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还是作罢了。
清光绪《亳州志·舆地》载:“东钓鱼台在州东四十里,西钓鱼台在州西四十三里,两墩巍然,皆靠涡河岸,事迹无考。”民间传云姜子牙曾在此垂钓,故名。东台位于涡河之阳,台址为灰黑色土丘状,紧靠河岸,高出平地两米。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钓鱼台又叫钓鱼台东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纺轮等文物。从出土文物看,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国古小麦”。
1981年9月,此处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少年
读书的地方
曹操是亳州人,但是对于曹操早年的一些活动,坊间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很多人认为,现在沙土集附近的义门寺遗址就是曹操少年读书的地方。
出沙土集不远,在一片田地中间,我们找到了被称为义门寺的地方,其实就是田地中间的一个略微高出周围的土堆。
由于这里是群众的承包耕地,所以上面种植了小麦等农作物。
据在这附近生活过的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他小时候上学的时候经常从这个土堆旁边经过,那时候要比现在高许多,旁边有一只巨大的石龟,前些年还能看到石龟,由于是群众的承包耕地,为了耕作方便,群众用土把石龟掩埋起来了,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石龟还应该在下面。
沙土镇组织干事李昕说,以前这里传说附近一个村庄有个小青年心眼不好,有一次拿了砖头敲击石龟。不久这个小青年就生了重病,头痛不已,后来在这里烧香祈求才转危为安。
传说只能是传说,也许它正是老百姓出于对这里的敬畏和保护的心理而杜撰出来的,但至少它反映了保护这里的美好愿望。
仅剩的三间宗祠建筑
在古柏树的东面有三间东屋,小瓦覆顶,木质的廊柱,下面还有青石柱础,廊檐下有简单的雕刻和彩绘,门槛用大青条石铺就,墙基为大青砖,而墙体是泥土筑成,有的地方外面抹光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的泥土可以看见中间掺的麦草。屋顶的瓦缝间也生长着一些瓦柏,应该是旁边的古柏吹落的种子。
找来钥匙王庆海打开门,里面储存着学校的教学用品,正面的墙壁上部张贴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房子是重梁构造,屋顶的椽子全部是红漆方木条,虽经年累月但依然鲜艳。
王庆海介绍说,这里以前是一座家庙(宗祠),北面应该是一座大殿,西面相对应的还有三间房子。以前这里还有两个石鼓,前几年附近村民修庙的时候搬到西面的庙里去了。
现在保存下来的房子以前曾经作为教室,后来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学校就把屋子作为了仓库,同行的一位沙土本地人说,自己小时候就在这房子里上过学。
王庆海说,虽然是危房,但是由于是老房子,说是有文物价值,因此现在学校也不敢处理,而文物部门也没有确定怎么保留房子,如果确定是文物是不是需要保护维修,希望能尽快确定下来,毕竟一座危房在学校里需要有个妥善的安排。
南有铜陵寺
因为曹操的关系,位于谯城区观堂镇的谯陵寺遗址在我市很有名气,要说铜陵寺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在沙土镇田大村民间却流传有“北有谯陵寺,南有铜陵寺”的说法。
在田沟小学的西侧,我们来到一座三间重楼的现代庙宇建筑前,庙宇的大门上方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写着“田沟(原铜陵寺)众神庙落成典礼大会”,从鲜艳的条幅上看,庙宇可能刚刚建成使用。里面供奉着众神像,成堆的香灰说明香火旺盛。
庙宇周围堆放了许多长方形的石条,我们仔细察看,没有发现古碑,倒是有几块修建现代庙宇的功德碑。
正在旁边干活的沙土镇田大村村支部书记田宏杰介绍说,以前这里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寺院前面的砖铺路一直延伸到南面的涡河岸边。
后来寺院毁坏坍塌,附近群众就用寺院房基下面挖掘出来的石条修建桥梁,这些桥梁毁坏后,石条就被群众运回家,有的被垫在房基下面了,这些石条都是从附近村庄村民家里征集出来的。
田宏杰说,他知道还有一块碑记,上面刻录的是清朝一位皇帝的圣旨,现在还在一户群众的房子下面,什么时候翻盖房屋的时候准备取出来移到庙里来。
田宏杰告诉我们,庙里面收藏着一些建筑部件,是从建设庙宇的地方挖出来的,上面有的还刻有字。
在田宏杰的指引下,我们在屋里找到了这些建筑部件。这是一些烧制的建筑部件,中间空,外部有花纹,有的看上去像是龙的身子,据说是庙上的滚龙脊。有一块部件上还刻有字。
由于笔者也是第一次见到铜陵寺,所以回来后请教了有关专业人士,查找了资料,但都没有找到有关铜陵寺的记载。只是发现北宋文学家张耒有一首诗叫“宿铜陵寺题壁”。
宿铜陵寺题壁
宋张耒
僧房秋夜月明天,
下马拥裘人悄然。
老僧何事亦晨起,
清磬一声惊客眠。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
绿色无公害的苔干
说起我市重要特产苔干,一般人都会想到“中国苔干之乡”涡阳县义门镇,其实,临近义门镇的沙土镇也是一个苔干种植大镇,据沙土镇组织干事李昕介绍,沙土镇苔干种植以王楼和代楼两个村为中心,年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
我们来到的时候,这里的春季苔干已经栽植到了大田地里。从车上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苔干生长旺盛。李昕介绍,苔干是一种生长期非常短暂的作物,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苔干随着气温的升高会生长更迅速,再过一个多月,赶在收麦之前,就要收获完毕了。
沙土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耕地面积10.8万亩,境内河流无污染,无大型工矿企业,古老的涡河水冲积而形成的沙质土壤,含有多种有机肥料,沙质化土壤非常适宜生产无公害蔬菜,特别适宜栽培苔干,种植苔干的历史悠久,近年来,沙土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高度重视苔干生产,把一条条小小的苔干培育成了帮助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沙土苔干条长肉嫩、色青,食之香脆可口,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内必需的维生素、纤维素、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滋补、保健等多种功能。
2007年沙土镇成立了蔬菜协会,苔干产品通过了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苔干生产已成为沙土镇的特色产业。
目前,沙土镇苔干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4.5万亩,年产苔干450万公斤,产值超过1.2亿元,亩均效益2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涡河里的宋砖
我们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沙土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在涡河清淤的时候在现场拣到一块老砖,上面有文字。
很快,他找出了古砖,这是一块长方形古砖,厚重结实,中间有一印章样繁体文字“修大桥砖”。
根据史料记载,在涡河上,古代修建的砖桥应该是在宋代,当时在现在的灵津渡建有灵津渡桥。但是灵津渡桥上的砖怎么可能到了离原址20多公里远的沙土呢?
发挥优势为民谋利
作为相对偏僻的乡镇,沙土镇曾经在很多工作上处于落后位置。但近些年,当地领导紧紧围绕发掘当地优势,抓基层建设,抓社会稳定,发展中药材和苔干种植,促进群众增收,沙土镇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作为一个以环境,以绿色生态种植为品牌的地方,集镇建设不仅仅关系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对外形象,所以,我们把今年作为小集镇建设与管理年,大力加强集镇建设,硬化街道,整洁镇容,力争把沙土建设成碧水蓝天、干净整洁的集镇,”沙土镇镇委书记王登起介绍说,“沙土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有着自身的优势,关键要看干部群众怎么去干。”
沙土镇
沙土镇位于谯城区东部,涡河北岸,东邻涡阳县,北邻河南省永城市。距亳州市区25公里,距商阜高速公路1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沙土镇辖12个村,193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人口61890人。沙土镇有着较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不少省级、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有2000多年历史的钓鱼台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有相传三国曹操幼时读书的遗址义门寺,沙土镇境内有寺庙遗址数处,参天古树数十棵。沙土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境内企业较少,无环境污染,森林覆盖率达33%,自然环境好,适宜发展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垂钓、畜牧养殖。沙土镇物产十分丰富,除粮食作物以外,盛产中药材、苔干、辣椒、棉花,尤以苔干最负盛名。绿色无公害基地已经通过认证,面积达到4.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