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远离市区的一片沃土,自然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文化厚重,取名龙扬反映了这里的人们(龙)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昂首腾飞。
□马明亚 杜振华 王琦 靳硕辉
古老的龙德集
亳州的乡镇中,名字最大气最富有诗意的要数龙扬了。其实,龙扬的叫法是1995年才出现的。1992年时,乡镇机构调整,撤区并乡,由当时的杨店乡、龙德乡、杨集乡合并成立了新的杨店乡,1995年杨店乡更名为“龙扬镇”,意味着这里的人们(龙)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昂首腾飞。这里取“龙”就和龙德有关。龙扬镇宣委王琦告诉我,要了解龙扬镇风物历史,就不能不到龙德集。
3月4日,在王琦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龙德集。
现在一般认为,龙德集是谯城区龙扬镇最古老的集市。
和皖北大多数农村集市一样,现在的龙德集街道两边都建设了两层三层的楼房,从表面上已经看不出什么古镇的痕迹了。只是有的街道已经失修,前不久下的雨雪在有的地方留下了一些积水。
在龙德中学,我们见到了已经80岁的退休老师周继中老人和78岁的退休老师于绍胜老人。
据两位老人介绍,龙德集原来和北京城一样有九门九关,所以曾经有小南京的美称,就是说这里非常热闹。于绍胜老人说,九门九关他没有见过,但龙德集向来有四头八庙之说:在集的四个出集方向有薛家阁庙、五檩庙、佛爷庙、奶奶庙、玉王庙、火神庙、插花庙、天帝庙等八座庙宇,每座庙都重梁起架,雕梁画栋,壁画栩栩如生。每年的庙会要从正月初七逢到四月初八。这些庙宇中,于绍胜老人只有插花庙没有见过。有种说法就是现在从这里往南已经属于阜阳市太和县的二郎庙,就是因为龙德没有地方盖了才盖到那里的。但这些庙宇都已经毁于战火和文革了。
不过,龙德集的地名本身就是从龙德寺而来。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侯,这里就是思缮诸侯国的驻军之地,并设有马家庄、马桥等练兵场,因此这里的人们喜欢习武强身,民风强悍。到了西汉末年,由于外戚专权,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各地不断暴发农民起义。皇室后裔刘秀加入绿林军后,秘密招兵买马,广揽贤才,一心主持正义,光复汉室。
一天,刘秀来到思缮国的驻军地寻贤访能,当地的姚期、马武、岑彭、邓宇等人用当地酿造的青龙酒招待刘秀,刘秀喝得酩酊大醉,姚期等人扶之经沟而归。从此以后,姚期等人鞍前马后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后来刘秀登基为光武帝,姚期等四人则位列二十八宿之中。后来人们纪念姚期等四人,把扶刘秀而经过的沟叫“扶主沟”,当地叫“扶沟村”。据说刘秀登基之后,扶沟村一带一连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倡导,认为这是龙王有德,施恩于这里,应给龙王安个家,就这样建立了龙王庙,取名“龙德寺”,后来“龙德寺”逐渐取代了“扶沟村”。
至今,龙德集一带仍流传民谣:“刘秀痛饮青龙酒,豪气上升冲斗牛,姚期马武诚相助,打败王莽坐神州。”
在龙德酒厂,我们见到了一块古碑,据碑文记载“亳城之南距三舍,地曰‘扶沟村’,寺曰‘龙德寺’,在唐宋时为龙泉院。其镇最古,上有凌霄汉,中有浮屠,下有舍利住持,为一方名刹”。
看到亳州城的火神爷
于绍胜老人介绍,龙德集火神庙里的火神爷在亳州是非常有名气的。
传说,曾经有一个推土车的青年人从龙德集去亳州。刚出龙德集不远碰到一位老者,身穿紫袍,手里拿着烟袋。老者拦下青年人让青年人推他到亳州。龙德集到亳州近100里路,青年人一路辛苦把老者推到了亳州南关,老者下了车告诉青年人,让他贩卖竹竿,并且买了竹竿要先存放到二桥口下面的水里,等五天再卖,说完就不见了。青年人将信将疑地买了竹竿存放在二桥口下面的水里。没有几天,亳州北关起了大火,烧了很多房子店铺,一时间,盖房子用的竹竿紧俏,青年人的竹竿卖了好价钱。
发了财的青年人想起感谢老者,由于只听老者说过,他在龙德集,姓恶,青年人就在龙德集找老者,龙德集上的人一听青年人描述,说那不是龙德集火神庙里的火神爷吗?青年人赶到龙德集火神庙里一看,果然就是他,一身紫袍。
亳州人领教了龙德集火神庙里的火神爷厉害,于是就有了一句俗语:谁不凭良心就让龙德寺的火神爷烧他。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龙德寺的火神爷能看到亳州城。于绍胜老人介绍,当时龙德火神庙前有一堵影门墙,影门墙前立着一块碑记就是现在龙德酒厂里的碑记,叫透龙碑。据说,只要把影门墙的砖揭掉三块,庙里的火神爷就能透过透龙碑看到亳州城。火神爷的传说固然不可信,不过笔者却注意到,这可能是说龙德火神庙正对当时亳州城的南门,因为从现在的地理位置上看,龙德集正处于亳州老城的正南方。
村主任收集的古砖
在我们为龙德那么多庙宇都消失了惋惜的时候,龙德村治安主任张云现告诉我们,他前些年收集了一些老砖头。
来到他家里,张云现从屋里提出了一只编织袋,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一些古砖。
“我也不知道这些砖头有什么作用,但我想它们都是我们龙德古老历史的见证,很多东西没有了,留下这些也是纪念,也可以给考古的专家作个参考。”
这些古砖有的有明显的绳纹,有的还有装饰图案,看上去不是一般的墙砖,而是一些建筑物装饰部件。
张云现告诉我们,以前这样的砖在龙德集经常见到,但由于集镇的开发建设,现在已经不多了。
青龙酒和刘秀贡
中国白酒历史悠久,很多白酒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龙德就广泛流传着青龙酒和刘秀贡的故事。
当年刘秀来到龙德寻贤访能,喝了当地的青龙酒,豪气冲天,意气风发,并且招到了姚期、马武、岑彭、邓宇等一干大将,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对青龙酒倍加宠爱,指定为贡品,说“青龙宏德有大将,勿料水酒有异香,真美酒也”。所以光武帝每宴朝臣必以青龙贡醇,朝臣都大加赞赏:“香过喉,甜过嗓,痛饮精神爽。”青龙酒与朝廷有了关系,身价倍增。
上世纪80年代,龙德人根据历史渊源,酿制了白酒“刘秀贡酒”,一度在周边占据不小的市场。
在一处不起眼的楼房后面,我们找到了这家曾经誉满周边县区的酒厂。
龙德村党支部书记朱化德介绍说,这个厂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起来的,全部使用传统酿造工艺,当时生产的“刘秀贡酒”和“汉古琼浆”很受周边群众欢迎,后来由于缺乏人才管理和白酒市场的竞争激烈,厂子渐渐失去了市场,现在厂子是作为淮北一个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生产的酒贴人家的牌子,由人家销售。
朱化德介绍,这里之所以能生产出好酒,是因为这里的水质好。龙扬镇位于谯城区最南端,正是因为离市区比较远,所以这里以风景秀丽,水资源绿色、无污染而受到关注。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两口古井。
在朱化德的指引下,我们来到酒厂后院,酒厂后院里还堆放着很多酒瓶和包装材料,在院子的一角,一块半掩于枯草中的石碑映入眼帘。
“这就是古碑,又叫透龙碑,”朱化德介绍说,“当时为了保护古碑才从外边移到酒厂里的。”
笔者仔细查看,发现这是一块残碑,碑头已经被砸掉,下半部分也缺损,但残留的部分文字依稀可见,碑的上方刻有“十方功德檀越施主”。据介绍,这块碑之所以叫透龙碑,是因为碑头原来透雕着龙。
在古碑的旁边是两块巨大的水泥板盖住的一口深井。朱化德和张云现把水泥板移开后,一个椭圆形的井口显露出来。
从表面看,这口井不像年代久远,井壁是用现代的砖砌成的,由于井口巨大,所以可以清晰地看到井中的水。
于绍胜老人介绍说,龙德流传的刘秀痛饮青龙酒传说说明这里远在汉代就有酿造作坊,解放前也确实还有酿酒的糟坊,他还认识一位叫焦老玉的烧酒师傅。据说有一次沟河都没有水,人们就在一口井里淘了又淘,最终发现了一眼大泉水,有人传说,原来在龙德奶奶庙里的井里放鸭子,能从这口井里出来。而当地人认为这眼大泉水是一只神奇的蟾钻地经过引来的。
从此龙德的这口井名气也越来越大。
张云现介绍说,解放前龙德的糟坊就用这口井里的水烧酒,后来这口井湮没了,没有人知道它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建酒厂的时候,为了找到这口井,当时村里的民兵用了半个多月才在河的半坡找到。当时从井里面挖出很多古代的砖块等东西,可惜都被扔掉了。当时就用砖把井砌了起来。
朱化德介绍说,曾经有南京专家来化验井水,化验后,专家从井中提出水就喝,说比矿泉水还好。
朱化德说,就是用这口井的水,生产出了“刘秀贡酒”和“汉古琼浆”。“当时的刘秀贡酒和汉古琼浆属于抢手货,周边的老百姓非常欢迎。”
在酒厂生产厂房的后面,朱旭光带着我们找到了另外一口古井。这口井也是用现代的砖砌着井口。
当地人传说这口井和前边的井一样是古井,前边的井水是当年用来酿酒的,而这口井是用来吃水的。
朱化德介绍说,以前没有压水井和自来水的时候,附近的居民都是来这里担水吃用。
激励后人的松树
“这就是当年张星灿栽下的松树,前几年大风刮掉了树梢,但现在主干生长旺盛。”在龙德中学校园里,校长王怀忠带着我们来到一棵松树前。
和许多高大的松树比起来,这棵松树看上去并不是特别高大,树梢还被风刮断了,但正是这棵松树见证了一位革命者的对敌斗争,激励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走上了报效国家的道路。
1933年,一位祖籍河南唐河的老师张星灿受当时亳县农村唯一的完小聘任来到龙德,开始了在这里的从教生涯。
张星灿来到龙德完小后首先在校园里栽了一棵松树,在随后的教学中,他常常以松的寓意教育学生:“松根扎大地,有无穷的力量,它的性格是坚强不变,敢与严寒斗争,我们要效法它!”
实际上,当时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老师其实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直在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着革命工作。在他潜移默化的感染下,许多学子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这棵松树下走出了数位师级干部,龙德也走出了许多革命者,成为今天龙德人的骄傲。
资料:张星灿(1891——1979),共产党员,祖籍河南唐河县,毕业于民国初年的安徽炮兵学校,北伐战争中曾任团长,后来因蒋介石叛变革命而弃军,于1928年来到亳县,被聘为《新亳报》主编。1933年开始在龙德完小任教,后来随解放军渡江南下,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东北从事救济工作,离休于沈阳。
贡品苏赵梨
在龙扬镇,说起特色产品,人们都会推荐苏赵梨。
苏赵梨就是产于龙扬镇苏赵村的梨,梨园位于汪洋新河旁边。苏赵村现有520多人,耕地800多亩,有梨园300多亩,梨树2200棵,最老的树有360年了。
据说,明朝末年这里的人到西北躲避战祸,后来一姓苏的和一姓赵的两家人回来后在此定居,将从河套带回来的梨树苗种上。不曾想到,这棵梨树既保留了西北水果含糖分多的优势,又兼容淮北平原水果丰满个大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定居这里的人们繁衍生息,一代比一代兴旺,梨园面积也不断扩大,名气也越来越大。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苏赵梨,并指定为贡品。砀山人有些不愿意了,砀山酥梨协会会长带着一干人马来到了苏赵庄,随行的车上装满六大箩筐上乘砀山梨,要和苏赵酥梨比试,结果是苏赵梨胜出,砀山酥梨协会会长心服口服。
苏赵酥梨特点是香脆可口、甜中带香、果肉纯白、味正多汁、食之无渣、落地即碎,据测算其含糖量高达16%,比普通梨高5%。1957年华东五省、市水果竞赛中苏赵酥梨获得金质奖;1996年安徽省农业厅优质水果评比中苏赵酥梨获质量奖,并在第八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如今的苏赵人,正谋划打响苏赵酥梨的品牌,为生态龙扬再添金字招牌。
龙扬的生态文章
龙扬镇以绿色无污染而著称,同行的同事都说,来到龙扬,感觉空气都甜多了。而生态牌,正是现在龙扬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积极打造的对外名片。
“打好生态牌,做好生态文章,发展农林牧副渔是龙扬发展的主导思路,”说到龙扬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发展思路,镇长刘永清表示,“龙扬相对于谯城区其他乡镇比较偏僻,但偏僻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丰富,环境好,群众淳朴,我们就是要想办法把自然人文的资源进行发掘,宣传出去,让有意愿的投资者来这里,让资源优势变成实际的效益。”
刘永清说,龙扬镇需要开发的资源还很多,龙扬希望通过农业项目的争取和农业现代化的启动,带动大农业乡镇的发展。
龙扬镇
龙扬镇位于谯城区最南端50公里处,与涡阳县的临湖镇、高公镇,太和县的二郎乡、坟台镇接壤,总面积94.2平方公里,辖11个村,163个自然村,5.8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是亳州南部重要的粮食基地、小辣椒生产基地和肉类生产基地。这里盛产小麦、玉米、黄豆、芝麻、小辣椒、西瓜等,牛肉、粉皮、麻油、麻花等土特产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