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亳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市行政会议中心多功能厅隆重开幕。会上,8位市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现将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王灿:以稳就业推动“两个加快”
市政协委员王灿代表致公党亳州市基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就业是民生的“基本盘”、经济的“晴雨表”。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市居民,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0万元至50万元,带动年消费支出2万多元,以就业支撑“两个加快”有空间、有势能,建议多措并举落实稳就业工作。
王灿建议,善用“资本的力量”,拓宽空间扩大就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打造产业转移“集聚区”,把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就业优势。加大优质服务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园区社会化、社区城镇化,实现就业、创业、宜业相统一。根据吸纳就业情况,创新金融支持“新模式”,支持企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等,有效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
王灿建议,善用“市场的逻辑”,匹配供需优化就业。稳住市场主体,落实好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优化公共服务,以就业促进行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紧缺职业专项培训,加强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等,以就学稳定就业、以教育城镇化拉动人口城镇化。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继续推广“冠名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力资源公司为主力的招工留工格局。
王灿建议,善用“平台的思维”,共享资源统筹就业。完善人资“数据库”,分类收集在外务工人员数据和本地务工人员数据,打造就业服务综合平台,统一提供用工登记、岗位推荐、技能提升等全链条服务。筑牢就业“蓄水池”,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针对临时性用工困难问题,探索在同行业企业试行“共享员工”模式,在全市建立共享员工平台,帮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提高就业稳定性。
方林飞:增强中医诊疗服务能力
市政协委员方林飞在代表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指出,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中医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已连续7年在全省中医药工作考评中获得第一。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需要大力发挥中医的积极作用,建议加快补齐中医短板,增强中医诊疗服务能力。
方林飞提出,目前,我市正在争创首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要以创建为契机,从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建设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队伍、拓展中医健康服务、发展智慧中医医疗服务等方面加快补齐中医短板,全面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方林飞建议,持续增强市县中医服务能力,加强市中医院、蒙城县中医院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基层中医服务水平,提升“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创建中医重点专科,争取创建2个全国优势特色专科、10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大力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争取5年内培养4名国家级、20名省级名中医。制定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硕士、博士及以上层次中医领军人才。
方林飞建议,全面提升基层中医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亳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名中医支援基层、中医馆骨干人才志愿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活动,新建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不断扩大基层中医人才规模,增强岗位胜任能力,让群众能就近看上好中医。加强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传播,多举办中医义诊、中医药非遗项目展示等线下大型主题活动,鼓励各县区中医院推出“冬病夏治”体验、华佗中医药文化体验,为来亳游客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等,做足“中医+”文章,注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王震坤: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
市政协委员王震坤在代表民建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建议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
王震坤建议,依托项目,加大水资源调配和供给。以“喝好水”为抓手,尽快完善引江济淮供水配套工程建设。科学谋划西淝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和三县一区水系连通补水蓄水工程等项目,超前谋划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解决城市备用水源和优化水资源配置问题。完善工程后期管理,使引江济淮不仅是引水带,更是生态发展带、旅游观光带。
王震坤建议,严格管控,建立水资源指标约束机制。推动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水资源论证,落实节水评价机制和审查机制,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水污染防治措施。尽快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控制大中型河湖水源地面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提高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水污染治理,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健全市、县、乡三级工作体系,构建水污染治理、监督、处置、责任落实机制。
王震坤建议,强化监管,夯实污水治理能力。严把源头审批关,加大对重点水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切实督促企业达标排放。完善出水口监控体系,实行在线监测,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和监管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确保设施正常运作,努力提高管网的覆盖面和污水设施的处理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中水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节水意识。聚焦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场所、环节和行为,采取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动节水知识和技巧的普及应用,不断增强全民节约用水保护意识。
蒋召亮:打造中小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市政协委员蒋召亮在代表民进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指出,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压舱石”,建议整合涉企服务资源,建设全市中小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蒋召亮建议,明确管理主体,成立市中小企业服务“一站式”平台建设专班,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题。加快资源整合,统一免申即享、融资平台、信易贷平台等各项涉企服务市内资源访问入口,对接贯通国家、省、市、县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实现平台上下对接。积极引入长三角、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的优质技术资源并达成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企业服务联盟,深化开展投融资、产学研合作等专业化服务,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技术赋能。
蒋召亮建议,创新服务方式,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库,通过精准“画像”促进服务资源精准配置。为“专精特新”企业配置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式服务,根据企业发展瓶颈及需求,开发定制化服务产品。推动服务下沉,在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设置公共服务站点,延伸服务半径,提升服务便利性,加强对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专业力量配备、经费投入等基础条件保障。
蒋召亮建议,增强支撑能力。优化“一站式”平台架构、开发新应用并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平台的自身能力。针对初创型中小企业,充当“保姆”角色;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担当“智库”角色,为企业提供管理、财务、技术、融资、战略策划、市场开拓等多样化服务。加强运营推广。在人才、资金、资源以及数字化转型支撑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业务运营和增值服务。同时,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宣传推广,增进各方参与,让平台真正用起来、优势显出来,切实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王紫娟: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市政协委员王紫娟在代表民革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指出,肉牛产业是亳州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加快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助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王紫娟建议,大力实施良种繁育工程。支持谯城区国家级种公牛站改扩建,打造集保种、选育、新品系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良种繁育体系,夯实肉牛种质资源基地建设。引导本地科研院校开展肉牛品种繁育研发和技术更新,大力培育畜牧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我市肉牛繁育冻精生产和人工授精等技术水平。扩大基础母牛群,探索“龙头企业+农户”养殖模式,加快肉牛养殖扩群增量,解决牛犊不足问题。
王紫娟建议,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链建设。要强化“链”的思维和“质”的要求,做实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积极探索分户适度规模养殖、集中育肥、定点屠宰、冷链运输、熟食加工、品牌上市的模式,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扶持肉牛养殖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屠宰加工项目,积极开发初级产品,支持企业开发中高端产品,推进皮、毛、骨、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加速肉牛供应链由“卖牛”向“卖肉”“卖食品”转变,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王紫娟建议,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出台引进良种肉牛补贴、母牛养殖补贴和肉牛保险补贴等办法,探索建立财政、银行和保险“三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构建“肉牛+信贷+保险+奖补”的政策扶持体系。妥善解决肉牛规模养殖用地,将适合养殖用地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科学规划,整合农村零星养殖用地,发展以农户为主体的中小养殖场,实现“藏牛于户”,确保养牛有地用、能平衡、有保障。加强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探索肉牛粪便还田新技术,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健全产业发展保险制度,全面降低养殖户生产经营风险。
马莉: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墙”
市政协委员马莉在代表农工党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践行“健康中国”的基石,需要全社会关心关注,建议织密管理网络,共同构建“政、家、校、社、医”协同发力的防护体系,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墙”。
马莉建议,加强政府监管职能,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落实落地。教育部门要健全“市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县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乡镇心理健康辅导站+村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四级管理网络,统筹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辅导和心理安全管理。加强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各阶段全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档案”,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马莉建议,加强社会多元参与,进一步织密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网络。卫健部门要加强心理健康医疗资源配备,为青少年心理问题诊疗开通绿色通道,医校之间建立重症信息互通机制。妇联、教育等部门要完善线上学习和线下咨询的平台建设,提高家庭心育功能。民政、共青团等部门要合力搭建社区青少年心理服务站点,打造有公信力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阵地。加强青少年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探索微信、微博、QQ、邮箱等联络方式,让青少年有更多渠道打开心结、畅所欲言。
马莉建议,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推进大众传媒、互联网平台与教育、卫生、科协等部门协作,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抑郁症防治知识。借助新媒体,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打击力度,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
徐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徐杨在发言时指出,当前,我市正在全面实施“六一战略”,聚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文化产业沉潜蓄势、厚积薄发,建议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徐杨建议,建强推进机制,凝聚发展合力。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协调专班,统筹用好亳州市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设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破解文化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短板弱项,以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徐杨建议,扭住关键环节,夯实产业基础。开展“市场主体培壮行动”,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个转企”“小升规”。推动创新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力争打造成“独角兽”文化企业。实施筑巢引凤行动计划,鼓励各载体单位依托当地特色,建成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推进文化产业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采用“腾笼换鸟”方式盘活城市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存量空间,高水平建成一批彰显亳州特色、具有鲜明时代记忆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徐杨建议,突出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聚焦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文化名人资源,依托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等载体,打造知名演艺项目和“网红”景点,实现引流。注重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力争把老子文化民俗节、曹操诗歌文化节、华佗祭祀大典等文化活动,打造成全国知名文化盛典。做好“产业发展+文化融入”双向互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优质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宣传,提升亳州文化影响力。实施亳州地域文化品牌推广行动,建立健全全媒体宣传推广矩阵,加强宣传营销策划,探索打造城市形象IP,增强亳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焕发“文化古都”新风韵。
蒋建峰:建设中药材智慧仓储物流产业集聚区
市政协委员蒋建峰在发言时提出,仓储物流是“集散”的根本,亳州作为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同时又是中药材价格产业指数等信息的形成地、发布地,建议抢抓机遇,探索创新中药材战略储备机制,建设中药材智慧仓储物流产业集聚区。
蒋建峰建议,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启动新定位。积极争取苏浙沪乃至国家层面资金、技术和数字化的支持,扶持引入行业头部企业,打造物流产业链集群核心,努力营造以长三角需求为基础、满足全国需求为拉动的全产业链循环。谋划冷链仓储及智慧物流产业集聚区“五年计划”,使之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中医药行业制造端与上下游连接必不可少的环节,彰显亳州全生态链的“世界中医药之都”,乃至“中药材仓储物流之都”的行业顶流地位。
蒋建峰建议,探索战略储备机制,实施新举措。整肃整合现有仓储物流资源,重点盘活批而未建、建而未果的闲置土地及低效园区,打造高规格、一体化的冷链仓储智慧物流园区和战略储备库,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药企“飞地仓”“预车间”。支持本地平台公司与国药、华润等大型药企合作,积极参与储备库建设,发挥好金融、财政、土地、保险等政策支持及风投基金、产业基金催化作用。
蒋建峰建议,优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新动能。积极优化道路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迅速推进与周边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依托长三角数字一体化开展数字赋能建设,共建全国最现代、最高效、最低仓储物流成本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制定出台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打破地方保护壁垒,营造互联互通的区域氛围。以建设中医药冷链仓储与智慧物流的标准园、标准库、标准仓、标准件与智慧管理系统为目标,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实现保质保量降成本的目的,创新中药材仓储物流的“亳州样板”模式,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打造亳州中医药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张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