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凡 整理
包河发源于古黄河湿地,《亳州志》(1987)记载,其发源地为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的尚楼村。经实地考察,记载不符。其发源地应为宁陵县界,在梁园区张祠堂村西南约一公里处,在这里,包河的河床才逐渐消失。梁园区尚楼村北约四百米,是黄河故道,古代,为筑黄河大堤,近处大量取土,形成大块的湿地,有水有草,遇到下雨,水源充沛,借助自然力量,向东南流出一条河。由于是湿地泡出来的河,古人称其为“泡河”;后来,湿地逐渐变干,成了绿色的草场,乡人又把“水”换成了“草”,改其名为“苞河”。
至于再后来成为“包河”,传说与老包放粮有关。
相传大宋朝时候,泗洪地区发生了蝗灾,遮天盖地的蚂蚱,把几个县的庄稼、草木吃得一干二净,田地里绝了收。秋后又遭连阴雨,老百姓没有粮食吃,许多人饿死地头。地方官告急朝廷,皇帝派内阁大学士包拯为钦差大臣,到灾区放赈救灾。
包拯带着车队载着粮食离开开封府,刚走到宁陵县界,天就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车马难行。眼看秋雨绵绵,没有停歇的意思,包相爷一边心里着急,一边察看地形,想办法。他来到苞河边,只见一河清水缓缓东流,询问之下,此河通到临涣县大浍河,直达泗州大湖,马上有了主意。他命令地方官征调船只,把车上的粮食改为水运。苞河靠近黄河,平时船只极多,顷刻间,征集了几百只小船,装上粮食,顺水而下,从亳州东北,转永城裴桥,再转石弓山,拐几道急弯,顺利进入了临涣县城旁边的大浍河,扬帆东下,不过七天光景,就把粮食运到了泗洪地区。由于运粮神速,许多百姓得以存活。
后人感念清官包相爷救民水火的恩德,称这条河为“老包运粮河”。
之后,就把“草”字头去掉,变“苞河”为“包河”了。
讲述 张老山 焦布泉等人